上了點年紀,不太愛看小說了。手頭幾部都是只看了一點,就難以為繼。相反,對老人家們寫的散文隨筆之類的興趣,似乎濃厚了不少。這幾日的晚上,都在看一位老人家的書。厚厚的一大本,是他晚年的心得與回憶,我這樣的后輩小子讀起來,倒象是同一位博學(xué)睿智的老朋友聊天。當然,是老人坐在一把古舊而堅實的椅子上侃侃而談,而我只一旁諦聽。老人說,他的家鄉(xiāng),民風(fēng)淳樸,人們不喜趨炎附勢,淡泊自守。究其原由,原是在明朝,朝廷鏟除嚴嵩一黨時,牽涉面極廣,黨羽信徒,均不能幸免,“江右小民,瘡痍數(shù)十年猶未復(fù)”?傊@大約可以理解為,原本也愛見風(fēng)使舵、溜須拍馬的,可是后來不但沒得著好處,反而倒了大霉,想想不值得,才變得老實淡泊的。
女兒要給我看篇文章,我懶得看,眼睛在手機上盯了很長很長時間,已經(jīng)疲倦不堪。我說你讀給我聽。女兒欣欣然,好象正中下懷的樣紙。是楊絳寫的一篇小文,叫《老王》,文章不長,但讀起來,卻不短。最后一句我蠻有心得,大體是說,她對于終生卑賤而又將將死去的老王,懷著一份歉意,是那種幸運之人對于不幸之人的愧怍。她把自己稱作幸運,因為自己仍然健康,而且蠻受尊重;而老王,一個拉車的瞎子,心腸雖好,但社會地位低賤,所以不幸。我想到我正讀著的一本豐子愷的書,書名叫《無寵不驚過一生》。無寵,卻不驚。好好呀。無寵固然未必真的無寵,健康、聰慧,乃至生于世間的一呼一吸,俱為上蒼所幸所寵,哪里就無寵了呢。所以真的無寵,也是難得的吧。然后是“不驚”。這境界,可又真真是難得呀,我只能做到“心向往之”?磥碇荒苓@樣吧。慢慢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