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我發(fā)了一篇題為《好久不見,老同學》的文章,勾起我對母校的眷戀。母校和我有雙重關系。永豐中學……既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母校,又是我胡氏家族的祠堂。
母校是原胡氏祠堂改建而成,原名永豐中學,老人們都叫胡祠學校。坐北朝南,前面有個約六到七畝地面積的操場,供學生上體育課和下課時活動。操場東邊是稻田,西邊有一個小水塘。中間有個長約六米,寬約三米的沙池。也是學校唯一的體育器材。供學生上體育課時,跳高或跳遠用。學校后面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一座小橋連接南北,也是我們上學,放學的必經(jīng)之路。
學?傮w分為三個區(qū)域。前面是小學部,后排是中學部,中間是老師的辦公室和宿舍,也是老祠堂正廳,文革期間,老祠堂遭到毀滅性破壞。唯有正堂廳保留比較完整。
14世紀初,我們胡氏祖先從江西饒州胡村,經(jīng)鄱陽瓦屑壩遷徙至桐城,老祠堂是我們孝義堂祖先到桐城三百年后捐資而建,占地約四畝,格局為五間三進二包間,前為戲樓,中間為大廳,后為擺放祖先排位殿。石基木柱,雕梁畫棟,青磚灰瓦,朱門石鼓。其建造極為精美,氣勢恢宏,在當時堪稱一流。文化大革命十年潔劫,老祠堂遭到毀滅性破壞,前后兩進基本摧毀,只保留了中間大廳。上世紀60年末被改建為永豐中學。徐河公社的永豐,柏年,合同,高城大隊以及周邊的孩子,在此校就讀。在當時,母校的入學率和升學率都很高,縣,區(qū)兩級領導和其他中學教師,經(jīng)常來校聽課和觀模。78年恢復高考后,考入桐中,天城高中的學生,連續(xù)幾年在雙港區(qū)排名第一,二,名揚全縣,為此雙港區(qū)教委還在母校舉辦過全區(qū)教育經(jīng)驗推廣會。
1975年春,我從合同小學畢業(yè),轉到永豐中學讀初中。第一天報名時,見到學校的木柱畫梁,極其好奇。因為梁上雕有麒麟,天祿,龍鳳,玄武等神畜。兩邊的堂楹上有"孝",“忠","悌"等字樣,上邊近一米寬的穿帆上雕有“孝義堂"三個顯目大字。雖鎏金脫落,但清晰可見。當時年幼不懂,但總覺得新學校肯定有美妙動人的故事。
42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老師,當年的同學,天各一方,很少聯(lián)系,也有個別同學初中畢業(yè)后,從未謀面,F(xiàn)在我們都是即將步入花甲的年齡,因此,對母校有著無限的眷戀,是無法用文字所能表達的。此時我對母校,既充滿了期盼,又充滿了憂傷和無奈。由于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問題,母校已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我多么希望母校重現(xiàn)當年的輝煌。我多么期待同學們一起坐在當年的教室里,聊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但這些只能是奢望了。
母校,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搖藍,也是我們幸福的港灣。她象母親一樣,用那甜蜜的乳汁哺育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我們在母校的懷抱里吸取了知識的瓊漿,智慧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
初中是人生最憧憬美好未來的時代。在此期間,我們學會了用數(shù)學公式解題,懂得用物理和化學知識解釋力、電和磁場等各種自然現(xiàn)象。更是從一個矇朧無知的少年,逐漸成長為懂得人生真諦的青年。曾記得當年,胡合明老師是我的班主任。第一節(jié)課給我們講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紅色接班人的道理。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毒流尚未完全根除,張鐵生交白卷光榮的年代。我的物理老師胡毅三,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我們說:“今后,一定是個知識爆炸時代,你們如不好好學習,肯定要吃虧的"。果然如胡老師所料,1976年9月9日下午2點左右,胡老師正給我們上物理課,學校的廣播里傳來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中國人民偉大領袖、偉大導師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同學們悲慟萬分,個個失聲痛哭。時隔一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沖擊而中斷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從此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高考也從冬季改為夏季,中考也順理成章的推遲了半年。
從那時起,學校狠抓教學。開始上二節(jié)晚自習課,因我家離母校有三公里的路程。我們也從以前的走讀生,改為住校生。那時學校宿舍極少。我同胡東紅、聶長友、汪六一等幾位同學,住在離校很近的張新權、高天才(現(xiàn)名:高永安)兩家,每天晚自習后,我們回到住處,經(jīng)常嬉笑玩耍。但誰要遇到難題,也互相討論和幫助,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結下了深刻的友誼。我們五人初中畢業(yè)后,真的成了拜把兄弟,情如手足。四十多年來,我們一直保持著同學加兄弟的關系。老大高天才,老二張新權,老三聶長友,老小胡東紅,我排老四。在我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努力下,我們五人相繼都考取了天城中學及其他高中。我班同學里,琚雙六、胡昌明、江香華、張霞年、汪明山、胡明生、何亞華、汪六一等十幾位同學,分別考取了當年令人羨慕的香悖悖學校,他們從此“鯉魚跳龍門",走上各自崗位。端上了金飯碗。
90年代末,母校由老胡氏祠堂遷至永豐村部旁邊。至此,老祠堂處于常年無人照顧和護理的狀態(tài)。日漸殘破,荒蕪凋敝。胡氏祖先建造的祠堂,本是用來祭祖正俗,孰料由于歷史的變遷,三百年后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成了莘莘學子接受知識的搖籃。祠堂為我們這代人撐起了一座求知求學的殿堂,圓了多少校友的人生理想夢,發(fā)揮了巨大的社會功效。雖然母校已遷,祠堂殘破。但慰藉的是胡氏族人,齊心合力,眾志成誠,于2017年4月4日,總投資近五百萬元,坐落在新渡鎮(zhèn)永久村胡灣組,建筑面積為1880平方米的胡氏孝義祠堂竣工。
時光流逝,光陰荏苒。老祠堂圓滿完成了歷史賦予的雙重重任。但我對母校依舊深深眷戀,藕雖己斷,其絲相連,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情感,終生不能忘懷。為此,我要將心中的千言萬語,譜寫成一曲歌誦母校,歌誦老祠堂的動人歌謠,陪伴母校度過每個日日夜夜。永不寂寞,永不孤單。我將懷念祠堂、懷念母校、懷念老師,懷念同學的追憶化作一個個音符,在心里永遠歌唱、永遠思念……
我的母校,我的祠堂,她賦予我實在太多,太多。恩情深似海,我無以回報。在此,只能永遠祝福母校,祝福胡氏孝義堂。歷史的功勞薄上,永遠記載著你的名字……胡祠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