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边@是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句子,周敦頤認為陶淵明是一個隱士,但他同時認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闭嬲碾[士應立身于亂世中,修身養(yǎng)性,不為污泥而侵擾,以自身的修養(yǎng)去感化眾人。
有人說過:“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白居易也在其詩《中隱》中提到:“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薄安蝗缱鲋须[,隱在留司官。”很多人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丘樊之隱,非真正之隱。
何為隱?
無論是隱于“朝”、“市”還是“野”,無論是白居易、周敦頤還是陶淵明,真正的隱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都不屑與世俗中勾心斗角的小人為伍?捎行﹦e有用心的小人,打著隱士的名號,卻是為了追求功名。
唐朝的盧藏用,聽說皇帝非常看中終南山的隱士,就跑到終南山上“隱居”起來。消息傳到皇帝那里,皇帝果真以為盧藏用有真才實學,就重用了他。
盧藏用為何會得重用?正因為他是“隱士”,而在人們眼中,隱士一般都是品德高尚,滿腹經綸之人,卻不曾想過有一些渾水摸魚之人借此心理從不學無術成了“學富五車”,做高官,享厚祿,從來不做事卻仍被一些人吹捧為清高的君子。
隱士“隱”的不是地點,“隱”的是內心,是對污濁的世俗的一種無聲的反抗,是在升官發(fā)財大潮中堅守的那份淡泊。
隱者,士也,非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