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聯(lián)(天柱山)營地舉辦“六大盤”美食交流會,就讓我想起農(nóng)村“過喜事”。
年少時曾參加過農(nóng)村親友家的婚禮,婚慶那天親友歡聚一堂,好不熱鬧。辦婚禮的人家,從左右鄰居家借來幾張桌子擺滿堂軒。那時候吃飯用的都是方桌,桌面上有兩條縫隙,隨著桌子縫隙線條擺放的方向,分“潮端”與“蘇端”,主家會按照賓客的身份地位、家族輩分以及年齡安排座位。主人請賓客坐席位的時候,客人得扯一下禮,這種禮節(jié)為“牽席”,表示被請的賓客的謙遜,以及主人的誠心實意,小小的禮節(jié),能讓人感到中華民族千年的“禮讓”文化。
那些禮節(jié)對于年少的我是沒有誘惑力的,一道道閃著油光,粗釉大碗盤盛的雞、魚、肉、圓才讓我垂涎欲滴。白色的雞塊一塊一塊地擺在大盤子里,堆的老高,平時吃不到如此多的美味的鄉(xiāng)親會“嘖嘖”贊嘆道:主家就是實誠,大氣,愿意給人吃。等大塊紅燒肉端上來的時候,空氣也隨著那三層樓的大大的肉塊亮起來,油淋淋的,紅艷艷的,散發(fā)著誘人的光澤的肉塊映襯著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來,來,吃肉!”一聲號召,八方匯聚,一盤紅燒肉瞬間見底。說到此時,我不由的咽了一下口水,那記憶又浮現(xiàn)在眼前。
那白白的自己家磨的豆子打得豆腐,自己澆的“千張”切成絲,長長的,作好后再淋上紅燒肉汁,甭提多美味了。最有特色的就是山芋圓子,我喜歡叫它為山粉圓子。圓子做的好壞就能證明廚師的手藝,圓子的粉和嫩了,圓子就砌不成塊,沒形狀不好看;粉和硬了,圓子質(zhì)地不柔軟,口感就不好,形狀僵硬,沒有那種通透微顫的形態(tài),少了韻味。一道山粉圓子足以讓廚師們暗暗較量一番。魚,并不是按照“雞、魚、肉、圓”這個順序上的,它放在最后,上了魚就證明所有的菜肴都上齊了,而最后上的魚也是預意年年有余,一個美好的愿望隨著這道菜持續(xù)延伸下去。
那些美好的回憶漸漸在我們的腦海里退去,如今中聯(lián)(天柱山)營地杯美食文化節(jié)又讓我們拾回往昔的記憶,重續(xù)鄉(xiāng)土文化禮儀之傳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