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小寶寶才半歲多一點,長得肥嘟嘟的,特別可愛。朋友跟我說,最近有一件特別頭疼的事正在煩惱她,她家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迷上了手機。
她說,在她家寶寶還是一個黃豆似的孕囊時,她就和她家先生下定決心,以后一定不能讓她家孩子染上電子產品的毛病,F在大多孩子都提早近視,看見手機比爹媽還親,無論是誰叫都不理。可是事與愿違,在她家孩子半歲以后,她就發(fā)現她家孩子對手機的熱愛,遠遠超過其它的玩具。他倆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平時看手機也盡量避著孩子,可是效果甚微。
在她家孩子7個多月時,他們就鍛煉孩子的爬行能力,但是她只會原地360度轉圈,就是不會前進,努力了幾天,也就泄氣了。有一天,她在床上玩,突然發(fā)現她居然會自己爬了。她正費力的移動她那肥嘟嘟的身子,一拱一拱的向前挺近,甚是高興,可是朋友看見她前進的目標時,發(fā)現發(fā)掘她潛能的居然是放在床頭的手機。朋友沒有打擾她,她費力的爬了好久,終于夠到了手機,興奮的不得了。抱著手機一個轉身,仰躺著就開始玩手機,剝剝手機套,扣扣手機鍵,舔舔屏,(原來真的有舔屏一說)。朋友把手機收回來,她還戀戀不舍,不時的回頭看看。后來,朋友悲催的發(fā)現,要想讓她家孩子練習爬行,就必須把手機放在前面,要是其它的東西,她就懶的爬了。要是手機放在前面,小家伙眼前一亮,立馬以她最快的速度爬到手機旁,生怕手機被拿走。朋友抱怨:難道現在的孩子天生就對手機感興趣?
后來,朋友給她家孩子買了一個外形像手機的玩具,其實就是兒童手機玩具而已,第一天拿到手的時候,還挺開心的,玩了一段時間,但是第二天就沒興趣了,剛拿到手就給扔了,反而到處找手機,只要一不注意,她就爬到手機旁邊,還是樂此不彼,依舊熱愛。聽到她家孩子對手機這么執(zhí)著,這么見縫插針,我也挺同情她家孩子的,不就想玩一下手機嗎?就有那么難嗎?剛拿到手,就被朋友給收走了。那天我故意把手機給她玩,看看她對手機的熱愛有多深。果然,她拿到手機后,如獲至寶,要是平時,估計剛摸到手機就被她媽給沒收了。她寶貝似的把手機放在嘴里舔一舔,然后又放在陽光下照一照,接著又東按西按的,看到她那一連串的動作,甚是滑稽可愛。過了一會,我發(fā)現她把手機扔在一邊,于是我撿起來給她,她還是很喜歡,繼續(xù)之前的動作,重復幾次之后,她對手機的熱愛程度也就漸漸的淡了,我發(fā)現對她而言,手機也只是她其中之一的玩具而已。新鮮感過了也就沒有了。
可是,現實生活中,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比如:電視、游戲等;越是被要求多干的事,越是被人排斥,比如:干活等。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沒有嚴格的區(qū)分,結果會不會就不一樣呢?也許,不是孩子癡迷手機,而是我們對待手機的態(tài)度出現了問題。我們把手機視作洪水猛獸,而孩子就越發(fā)的想一探究竟,很多父母都喜歡把手機當作哄孩子的利器,孩子就把手機當成最好的游戲機。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受到阻攔時,往往會更加堅定的去做。遏制天性,不如順其自然,花有花的成長規(guī)律,草有草的成長規(guī)律,我們要做的就是順應規(guī)律,同時,又不能讓它長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