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黃的油菜花鋪滿田野,當粉紅的桃花、如雪的李花綴滿枝頭,清明節(jié)也就如約而至了。
對于中國人來說,清明節(jié)最重要的事莫過于是祭祀!皣笫拢陟肱c戎”,把祭祀提高到和戰(zhàn)爭并列,中國古人對祭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古人的祭祀范圍很廣:祭天、祭地當然也少不了祭祀先人。祭祀很隆重,祭品自然不能菲薄,豬、牛、羊、馬乃至于活人——據(jù)不久前甲骨文考古,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就是被商紂王殺死后當成了祭品——這些祭品還有一個專有的名稱叫做“犧牲”。當然,作為國家的大事,祭祀的主角也有著嚴格的限定——專業(yè)的祭司和王侯。然而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無論是祭祀規(guī)模還是祭祀的對象對自己而言都有些縹緲!皰咛煜隆蹦鞘恰笆橙庹咧\之”蕓蕓布衣只能是看看熱鬧,“掃一屋”還是自己的職責,加上圣人孔子有訓“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所以清明祭祀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主要還是祭祀自己的先人。犧牲之類既血腥又鋪張,絕非人力所逮,還是紙錢爆竹之類的更為大眾。所以備些錢紙之類的去先人的墳塋上祭掃祭掃一直是國人清明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
改革開放以來,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可能受漢朝以來“事死如事生”這一滲入到中國人骨髓深處思想的影響,有些人一想到自己過上了富裕和現(xiàn)代化的生活,而長眠于地下的先人卻還只能得到幾刀黃表紙,讓人看不起、被人說閑話。總不免“心有戚戚焉”。于是除了保留傳統(tǒng)的錢紙香鞭,祭品的種類也開始與時俱進了——動輒上億面額的冥幣、高檔紙仿手機、麻將甚而至于汽車別墅。恐怕也不乏高仿的美元。祭祀也成了一種相互間的攀比。與其說是獻給先人的孝心不如說是對其他人炫耀的資本。
祭品發(fā)生了變化,祭祀的內容也就難免出現(xiàn)了改變。本是慎終追遠的追思如今已被祈愿先人能對自己和后人的庇佑所替代——希望先人在另一個世界能發(fā)揮超然的能力保佑自己發(fā)財、升官或是子女能順利入學,起碼的請求也是要保佑自己在未來的一年里能平平安安。祭品也似乎演變成了賄賂先人的“投資”。我不知道這些地下的先人是否有著這樣的超然能力,但是因野外明火祭祀而導致的火災卻是常常發(fā)生。前幾天,有新聞報道,一農婦中午在山頭祭祀時用火不慎,引燃荒草,所幸報警及時,未造成重大的火災。農婦自己也為此付出了被拘留三日的代價。這已經(jīng)算不上是新聞的新聞或是再一次為了這些祈愿做了一個現(xiàn)實而殘酷的注解。
——這樣的祭祀不妨還是免了吧。
|